盈港資本新基金設立,加碼新興科技領域投資
此外,盈港資本于2025年6月,參與智能駕駛企業「天瞳威視」D輪融資,聯合國資產業基金與頭部芯片企業,助推其軟硬一體化智駕系統加速落地;與此同時,領投低空經濟企業富林嵐, 助力企業持續投入研發,提升技術以承接更大噸位機型的旋翼系統需求,建立飛行實驗室等, 加速我國高端航空裝備自主可控進程。
盈港資本成立以來,人民幣及美元累計(含已退出)管理規模超80億元。投資領域覆蓋機器人、AI、智能駕駛、低空經濟、半導體、互聯網及醫療科技。 被投企業包括普渡機器人、加速進化、柏惠維康、 天瞳威視、曹操出行、富林嵐、加特蘭、格蘭菲、安德醫智、Qboid、博輝瑞進、貝迪新材等硬科技領軍企業,以及早期包括藥明康德、貝殼、騰訊音娛、螞蟻金服在內的知名互聯網及醫療科技公司。
在盈港覆蓋的賽道中,人形機器人公司「加速進化」即將推出商用產品,邁出產業化關鍵一步;神經影像AI企業「安德醫智」的核心產品 BioMind,則已先后進入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等多地臨床系統,服務全球神經科醫療場景。無論是自動駕駛、醫療AI,還是3D視覺物流、國產GPU與毫米波雷達芯片,盈港資本在AI+醫療、AI+工業、AI+出海等多條產業鏈上密集落子,正加速釋放結構勢能。
落子精準,踩中時代轉折點 。盈港資本正以極具結構性的路徑,構建“技術賦能民生”的投資圖譜。
故事的起點可追溯至2016年。當年盈港資本獨家投資鏈家B+輪,成為其ToC互聯網平臺模型切換的早期支持者——當多數投資人尚未看清“貝殼模式”時,盈港資本已通過邏輯拆解和商業分析判斷其未來爆發路徑。那一年,也是盈港資本創始人劉子迪從合伙創業走向獨立掌舵的起點。
透過鏈家的投資邏輯,外界得以一窺盈港資本的底層方法論:從方式上看,盈港資本強調邏輯驅動與多層驗證,擅長自下而上建立認知模型,在技術、商業和制度三重維度中判斷路徑確定性;從方向上看,主張“底層技術+實際場景”的雙向耦合,優先支持落地能力強、變現路徑清晰、具有出海潛力的項目;從路徑選擇上,靈活運用控股與非控股策略,在并購與中早期投資之間游刃有余。
而在這一條冷靜克制、結構極強的投資路徑背后,是一位風格鮮明的女性投資人。
圖為盈港資本創始人 劉子迪
盈港資本創始人劉子迪,畢業于杜克大學經濟學專業,曾任職德意志銀行投資銀行并購部門及云鋒基金。2015年,她創立盈港資本,主導投資了盈港資本所有的項目。在穿梭于技術、產業、資本與全球市場的過程中,她兼具戰略縱深與風格辨識度,連續多年入選投中網、投資界、投資家網、財富雜志等平臺“最佳女性投資人”榜單。
近日,劉子迪與母基金研究中心展開深度對話,系統分享了她如何以AI為技術底盤下注民生場景、如何以結構化思維應對不確定性周期,也講述了她作為女性投資人,在一條技術與審美并存的路徑上,如何堅持走出自己的節奏與風格。
民生科技的現實落點
“如果技術不能讓民生活得更好,它存在的意義就值得重新思考?!眲⒆拥线@句話,映射了盈港資本“技術賦能民生”的投資價值觀。不同于單純押注尖端技術,盈港更在意技術是否有落地的場景、可感的價值和可持續的變現路徑。
盈港的投資覆蓋AI+醫療、AI+物流、AI+影視等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頻垂類,也布局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等面向未來的中長期賽道。其核心思路是:To B產業賦能要有深度,To C體驗革新要有體感,最終都指向對“效率、成本、便捷”的系統性改善。
例如盈港支持的智能駕駛企業天瞳威視,近期完成5億元D輪融資,引入國資產業基金和頭部大模型生態資本,并攜手中車電動推出6.5米自動駕駛中巴3.0,在“庫位到庫位”的L4級場景中實現量產落地。不同于市場上“高舉高打”的算法派公司,天瞳威視始終聚焦場景復雜度與產品商業化閉環,以軟硬件一體化優勢,構建起智駕技術與生態協同的產業壁壘。“誰能先賺到錢、再迭代產品,我們就支持誰。”劉子迪直言。
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盈港重點關注的是底層平臺能力的建設——包括視覺系統、力控電機、靈巧執行器等通用型技術組件,而非單一終端產品。這種策略不僅提高了抗周期性,也更有利于構建產業級的能力復用機制,為企業建立中長期的護城河。
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投資判斷上,也體現于投后資源的整合與協同。盈港通過產業鏈資源對接、政策疏導、跨區域協作,持續陪伴企業成長。例如在醫療AI企業安德醫智的投后中,盈港協助其進入海外市場;在機器人視覺系統方向,盈港則引入硅谷的AI算法團隊與被投企業產品整合,提升核心感知能力,并搭建與國內與海外硬件生態之間的合作通道。
區域基金的設立,則是盈港“技術服務民生”理念的空間延展。這些基金以“政府導向+市場效率”的雙輪結構推進——地方國資出資占比約七成,市場化資金占比三成,兼顧產業導入與資本回報,在機制上賦予基金更強的穩健性和協同性。
盈港在推動項目落地時,不是將企業“遷入”了事,而是基于企業真實需求反向設計產業支持路徑。正如劉子迪所言,“產業鏈配套”和“政府訴求”并不沖突,只要節奏與位置選得對,民生與技術就能形成共振。
對盈港而言,民生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貫穿其產業選擇、資源協同、基金結構與投后體系的核心方法論。它關乎一個機構如何真正把技術帶回現實世界,讓創新深度嵌入產業,讓生活因技術而變得更加高效、可負擔與溫和。
深思熟慮的轉型
有哲人赫拉克利特說過:“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闭嬲哪芰坎辉谟跔顟B好,而在于日復一日地自我更新、自我穩定、自我燃燒。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 搭建起結構性基礎。
劉子迪的職業起點始于德意志銀行投行部,彼時她參與多個跨境并購項目,在協助客戶完成收購、出售等復雜交易中積累了對企業基本面、全球資本市場與交易結構的系統認知。隨后擔任PPStream的執行CFO,她首次站在企業內部視角,深度參與管理、運營和合規細節,補上了投行人常常缺乏的一環:真實的經營認知。在加入云鋒基金期間,正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年代,她與一線創業者密切接觸,不斷打磨投資方法論,也提升了對技術趨勢和組織成長路徑的敏銳洞察力。
2015年,劉子迪創立盈港資本,開啟了從“金融視角”向“產業理解”的角色轉型。她強調,盈港的投資不是“財務投資+簡單陪跑”,而是覆蓋投前、投中、投后全過程的深度參與型投資邏輯。從估值判斷到退出設計,從團隊協同到產業賦能,每一環節都要“實”。盈港尤其注重對項目退出節奏的把控與風險暴露的管理,甚至在基金機制中引入對DPI(分配回報率)的動態評估機制,旨在兼顧LP回報與項目成長周期的最佳匹配。
與此同時,她將“文化認同”與“因材施教”理念引入團隊管理體系。在盈港,團隊成員的培養不止于任務執行,更強調能力邊界的拓展和成長的成就感。而這些理念并非停留在價值觀層面,而是落到了具體激勵制度中——盈港長期堅持階梯性分成機制,根據項目退出倍數動態調整團隊收益;同時,每一筆項目投資都向核心成員開放自愿跟投權利,不設強制綁定,讓責任與信任同步落地。團隊的價值分配機制鼓勵每個人從投資中“擁有感”“參與感”“完成感”三重維度建立自我認同,而非僅僅成為執行工具。
九年來,盈港從“投項目”走向“建體系”,策略不斷微調,結構持續優化,每一輪調整都體現出對宏觀周期、LP訴求與產業演進的通盤考量。這不是簡單的適應變化,而是對自身定位和行業邏輯的持續重構。
尤其是在2023年,盈港曾經歷一次深刻的組織性危機,公司運營一度中斷十個月,團隊需要重建,路徑亟待厘清。正是在這樣的低谷期,劉子迪帶領團隊重新凝聚信念,確立“探求真知、享受過程、分享成果”三條核心文化綱領,重建組織、重啟戰略,走出舒適區、直面不確定。這場涅槃式的再出發,不僅重塑了盈港的內在肌理,也打下了其后在前沿科技、區域基金與多幣種協同上的一系列重要布局。
在領導風格上,劉子迪的身份標簽——“女性投資人”并未成為限制,反而賦予她不同于傳統決策者的溫度與張力。她擅長以深度理解、共情力與耐心理解創業者的壓力,尤其在企業面對轉型、融資瓶頸或技術挫折時,提供的不只是策略判斷,更是情緒支持。她相信,真正長期陪伴企業的投資人,不只要看懂模型和估值,還要能看懂創始人的情緒、節奏與心理臨界點。 她常與創始人們探討及共勉:“一個人能承受多少撕裂,而不掉頭逃跑?一次升級期到來,敢不敢不回頭,不哄自己?人不是情緒不來,是能不能煉住它;焦慮來了,能“坐住火”嗎?憤怒來了,不發作不攤牌,能 “沉下來”嗎?創業者在不被支持時,能否還在前行;在不被認同時,還在判斷;在不被照亮時,還能自己發光。” 成功的創業者靠的往往不是“一腔熱血”,而是隨時精神冷啟動的意志電網。
“很多時候,創始人不是不知道問題,而是不知道從哪里重啟對話?!眲⒆拥咸岬?,女性在溝通與文化連接方面的天然敏感度,有時能成為打破僵局的催化劑。盈港愿意花更多時間建立信任,不是為了換取更多控制權,而是為了在關鍵階段能真正提供方向、資源與信心。
正如她所說:“從思維到執行,我們始終在重構自我,才能真正穿越周期?!睂τ鄱?,這不僅是一段投資機構的成長史,更是一場關于意志、機制與重建的深度轉型。而劉子迪,則以兼具韌性與溫度的方式,為這場轉型注入了格外稀缺的人格底色。
從復雜周期中尋找真實價值
從復雜周期中尋找真實價值在市場高波動性與資本理性回歸的背景下,“長期主義”成為越來越多機構口中的共識。但盈港資本對長期主義的理解,更為務實——不是靜態地“長期持有”,而是動態地“跨周期識別價值”。
“我們始終以基本面能否穿越周期為核心標準?!眲⒆拥蠌娬{。盈港在策略層主動進行結構微調:一方面向更早期延伸,在A輪、Pre-A輪階段提前布局技術潛力型企業;另一方面在中后期和二級市場也保持彈性配置,以應對退出時機和資本結構的多元變化。
這種跨周期的能力背后,也離不開盈港對基金結構的精細設計與策略協同。目前,盈港人民幣基金中超過五成資金來自地方產業引導基金,形成與區域產業政策深度聯動的布局優勢;而美元基金早期則多來自海外家族辦公室,長期資本屬性更強,為盈港在創新技術上的耐心投資提供了穩定支持。在退出路徑上,盈港通過港股與A股的協同機制,結合并購、基石輪、二級市場多通道退出策略,實現人民幣與美元基金的動態聯動;其投委會則保持完全獨立,規避內部利益沖突,確保每一類資金在戰略配置中的一致性與審慎性。
這套體系的核心,是對退出節奏和資產組合的高度敏感。劉子迪表示:“基金管理人不只要看項目本身能不能成功,還要看它在整體組合中處在什么位置、什么時候退出最合適。” 盈港在人民幣基金中不再單一依賴IPO,而是結合多路徑靈活設計退出機制,致力于實現更穩健的DPI表現。
與此同時,盈港對估值也極為審慎。在一級市場“FA推動估值上揚”的普遍環境下,她堅持“估值與價值匹配”原則,強調避免“為風口買單”。尤其在AI投資熱潮之下,盈港展現出冷靜判斷:劉子迪指出,當前大量AI類項目仍處于早期驗證期,大多處于“免費使用階段”,尚未形成明確的變現路徑。在盈港看來,醫療、影視、物流等垂直場景由于擁有真實需求與產業接口,更可能優先跑通商業模式,而那些尚停留在敘事層面的項目則需要更謹慎對待。“我們非常清楚,資本熱度不等于技術成長,真正的機會藏在泡沫之外。”她說。
在國際化維度,盈港也正重新定義“全球化能力”的底層指標。面對中美科技脫鉤、出口管制與關稅壁壘等系統性不確定,盈港將產業出海能力作為投資評估的重要一環,不僅看企業是否有海外營收,還看其是否具備供應鏈遷移能力、產地重構能力與本地化運營能力。這要求投資機構具備更強的風控意識與產業壓測能力,以幫助企業在全球化路徑中動態調整策略,不斷避險與應變。
“在一些國家,出于對美國科技產品的審慎,反而對中國科技公司更加歡迎?!眲⒆拥戏治龅馈S垡惨虼嗽谥袞|、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開辟出新的窗口,通過幫助被投企業構建海外銷售網絡、產品本地化適配與團隊拓展,打通出海路徑,增強企業在地緣風險中的韌性。
從技術壟斷性到全球擴張能力,從創始團隊執行力到本地化適應性,盈港搭建了一整套識別“可持續優勢”的方法框架。相比短期漲幅或風口變現,它更關注那些“真正能穿越泡沫、活過周期”的公司。
劉子迪總結道:“我們更愿意成為那些終將擁有議價權和定價權企業的長期陪伴者?!痹谒磥?,投資的核心不是簡單押注趨勢,而是識別出那些“可以活下去,并最終活得很好”的企業——這是盈港資本面對不確定時代的穩健之道,也是一家機構最稀缺的能力。
結語
回望盈港資本九年來的實踐路徑,劉子迪總結了未來五年她所堅持的三大關鍵詞:全球化、關注未來世界、可持續發展。
這三個詞,不是抽象的戰略口號,而是盈港在不同周期、不同環境下不斷反復驗證的路徑選擇。“全球化”代表盈港堅定支持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在復雜國際局勢中尋找結構性機會與資源重組的空間;“關注未來世界”則意味著盈港將持續布局AI、機器人、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尚處早期但可能決定下一代技術格局的核心方向;而“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生命力,也體現了盈港作為長期資本所肩負的生態構建責任。
“我們看重的,不只是一個項目當前的表現,更是它在未來世界中的位置?!眲⒆拥线@樣說。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技術變革時代,這樣的判斷框架與行動力,正是盈港資本持續走在時代前沿的底層支撐。